举办世界杯赚的盆满钵满,奥运会烧钱烧到肉疼,经济账一目了然。

举办世界杯赚的盆满钵满,奥运会烧钱烧到肉疼,经济账一目了然。

与奥运会不同,世界杯的经济模式则显得更加务实且稳定。世界杯的举办国几乎没有赔钱的案例,虽然有些国家赚得多,有些则赚得少,但基本上可以确保回本。世界杯所需的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较少,一般只需要12座足球场,大部分场地都是经过升级改造的既有球场。比赛结束后,这些场馆并不会空置,往往会被当地的足球俱乐部收购或用于举办演唱会等活动,填补维护费用。例如,北京的鸟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每年都有大量的演唱会和活动在这里举行,成为了一个常年开放的商业场所。

此外,世界杯的比赛周期较长,一般持续一个月,这不仅意味着更多的游客涌入,也带来了更多的旅游收入。世界杯的赛事层层递进,从小组赛到淘汰赛再到决赛,比赛的悬念和激烈程度逐渐上升,全球观众的热情也随之高涨。比如说,尽管卡塔尔世界杯已过去两年多,相关的讨论和回忆仍然热度不减,阿根廷夺冠的视频在网络上随时能引发成千上万的点赞。而相比之下,奥运会往往一结束就迅速被遗忘,媒体的关注度迅速下滑。

回顾近些年世界杯的经济成果,不难发现其强大的盈利能力。2006年德国世界杯盈利47亿美元,2010年南非世界杯盈利49亿美元,2014年巴西世界杯盈利57亿美元,尽管巴西未能如预期那样通过世界杯提升整体经济实力,但他们的确从中获益。而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更是以61亿美元的盈利再次刷新纪录,隐性收入如赞助、旅游和周边商品的收入同样不容小觑。

即使是卡塔尔世界杯,虽然官方宣称投资了2000亿美元,但真实投入在球馆的费用并未达到100亿美元,大部分资金实际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,如道路、地铁和高楼等项目。事实上,卡塔尔的投资效益并非完全依赖于世界杯赛事,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有进行这些建设项目的需求。世界杯带来的巨大利益部分来自中国企业,尤其是在场馆建设和周边商品生产等方面,绝大多数产品都来自中国义乌。

世界杯与奥运会的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经济效益上。世界杯是“足球迷的狂欢”,受众集中且粘性强,品牌赞助和转播权收入高度集中。而奥运会则是“体育迷的盛宴”,涵盖28个大项、300多个小项,场馆需求复杂,并且被赋予了“国家形象展示”的政治文化意义,因此投入与实际效益常常不成正比。随着新兴国家逐渐转向新能源、5G等领域,奥运会的“面子工程”性价比显得越来越低。

有人或许会问,既然世界杯如此吸引人,为什么中国不举办呢?其实,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在于国足。如果我们的足球水平能够跻身世界杯常客行列,或许早就有机会主办世界杯了。但现实是,我们的足球实力相对较弱,举办世界杯可能会面临很多挑战,也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有些“自知之明”。

从个人角度而言,我并不希望中国再次举办奥运会。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已经不需要通过奥运会来提升,现阶段更应该通过其他途径展示我国的综合实力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