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罗源游记】深受名人赏识的“才翁石”居然是这样的……

【罗源游记】深受名人赏识的“才翁石”居然是这样的……

苏舜元于庆历六年(1046年)出任福建路提刑。他当时巡视闽东,路过罗源走马岭,看见路旁古榕绿荫宜人,石头光洁照人,景色优美,便欣赏起石头来。岩石长宽高各约丈余,有十来见方,立在路边,对着路面的岩面较为平整,底部略为向下倾斜。他拿来椽笔,欣然题写“才翁所赏树石”6字,这一气呵成的大字,字体圆润,笔端有力。6字幅高0.67米、广1米。最大单字36*28厘米,最小单字18*24厘来阴刻。笔道圆浑,点画清秀,字体规整,形彰势显。整个字幅结体严谨,雄健紧凑,间距相宜。

才翁石

过了100多年,南宋的陆游也路过这里,他看见路边一块房屋大小的石头被荆棘包围着,但有一处裸露着,上面还刻有大字。他走近一看是“树石”两字,古朴可爱。他想,这块石头定来历不凡。于是,他就叫随从借来工具,铲除石头周围的荆棘杂草,渐渐地整块石头显露出6个字来,陆游一看就知道是苏舜元字,因为苏舜元字“才翁”。他马上告诉罗源县令,希望好好保护这处难得的历史文物。县令立刻派人清除石头周围污秽杂物,请人做了木栅栏围了起来,使得这块奇石重见天日。陆游是个有心人,还把这件事记在《老学庵笔记》里。

才翁青眼赏树石,

放翁慧眼识树石,

何其美哉。

树石不语,

文心留名。

才翁石

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,先后任福宁知府和福州知府的四川人李拔路过此地。不知是他乡遇故人,还是欣赏苏舜元的书法,抑或景仰他的为官,遂题五言律诗一首云:“千古才翁石,大书列道旁。赏心会独远,寓意味偏长。价自品题重,名因表见彰。摩挲应有托,言象已相忘。”并勒石刻碑立于“才翁石”旁边,碑文今日还在。1958年,香港《文汇报》曾做过专门报道,引来一拨文人墨客前来观瞻。《福州晚报》曾多次专门登过有关罗源县“才翁石”的文章,《福建名胜典故》一书也载有“才翁石”的介绍文字。这些都增添了这处题刻的知名度。

才翁石

苏舜元多才多艺,写了《才翁集》,诗句脍炙人口,在《全宋文》中也收有他三篇作品。对于史学、考据他也有很深造诣,一部《文献通考》流传于世。他对于茶道颇有研究,曾与大书法家蔡襄比茶艺,众口称赞,其煮的茶,香入五脏六腑,令人心旷神怡。苏舜元最大的造诣在于书法。他的父亲苏耆,官至太守,一生爱好书画,评者谓其出入中繇、王羲之、张怀素而自适天然之趣。苏舜元受到影响,小时所写书法,一时争相传阅。其草书最负盛名,张耒《明道杂志》称“才翁书字清劲老健,实过子美”。刘克庄在《后村集》中说“裕陵(神宗)绝重才翁书,得子美书辄弃去”,因为“书家谓才翁笔简,唯简故妙”。

黄庭坚书法是宋代蔡、苏、米、黄四家之一。苏舜元的书法连黄庭坚都受其影响,黄庭坚说:“晚得苏才翁、子美书观之,乃得古人笔意。”还曾作《题苏才翁草书壁后》:老公不得千年寿,何况高材傲世人。唯有草书三味法,龙蛇天矫锁黄尘。又云:“蔡君谟行书简札甚秀丽可爱,至于作草,自云得苏舜元屋漏法,令人不解。”由此看出黄庭坚对苏舜元极其崇拜,连蔡襄书法也曾学自苏舜元。苏轼《题苏才翁草书》诗云:“才翁草书真迹,当为历世之宝。”宋四家就有三家推崇他的作品,他的书法实在是不得了的。

苏舜元留存在世的题刻极少,是相当珍贵的。至今各地都珍存他的作品,他的字被雕刻在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处,提升这些地方的知名度。

文章来源:《罗源历史文化丛书——风光胜迹》

图片来源:罗源县广播电视台、罗源县摄影协会、网络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