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:
留白,作为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,极具中国美学特征。在新闻写作实践中,同样经常借鉴运用留白技巧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、吸引力,特别是针对当前受众知识面拓宽、理解力提升等时代特点,留白这一传统创作手法,具有更为显著的时代意义。
宋马远传世之作《寒江独钓图》,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位独坐垂钓的渔翁,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,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,满幅皆水。予人以想象之余地,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,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,可谓“此处无物胜有物”。
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。此画之深邃意境,正契合了唐司空图在《诗品含蓄》中所说的:“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”。留白,作为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,极具中国美学特征。我们在新闻写作实践中,同样经常借鉴运用留白技巧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、吸引力,特别是针对当前受众知识面拓宽、理解力提升等时代特点,留白这一传统创作手法,具有更为凸显的时代意义,它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,更应成为一种行文理念。
一、空不是空:以“笔尽而意不尽”的留白手法,给读者提供广阔自由的思考空间
著名科幻小说《三体》有这么一段关于佛教世界观的描述:“空不是无,空是一种存在,你得用空这种存在填满自己。”我们不妨联系新闻写作实践,说上一句自己的话:“空(kòng)不是空(kōng)”。事实上,文章留白所空出来的地方,并不是真正的空白、无用省略的,而往往是思想自由生发之地、灵气往来之处。读者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、生活阅历、价值判断等因素,涵泳其中、激发思想、“填满自己”,达到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的效果。
然而,在一些新闻实践、特别是传统媒体的写作中,部分作者一方面仍习惯于“我说你听”、“一言堂”式的灌输,将思想完全塞给读者,将一些“大道理”充塞文中,把思想的空间填满,结果行文密不透风、思维阻滞封闭;另一方面,还常常喜欢将文章所蕴涵的思想表露无遗,说得太明白、太清楚、太完全,生怕读者读不懂、不领悟、记不牢,结果反而弄巧成拙,减损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思想容量,无法给人以启发,令人不想看、读不下而束之高阁。
俗话说,话不能说得太满,写文章亦然。80年前,著名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在《文章讲话》中就指出:“文字毕竟是力量有限的东西……与其对读者谆谆絮说,令读者生厌,不如信任读者的理解力、想象力,说得简略些,让读者有发现的欢喜。”在新闻写作中,聪明的作者往往把自己所想表达的意义说得非常简略,不随处吐露,或隐藏起来作留白处理,在全篇文章里不露一言半句,让读者自己去思索与领悟,从中受到启发、得到教育、获取昭示,达到一篇文章看完,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思想体会,即所谓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”越是高级的作品越是如此。
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作品《马氏“兄弟”跨越二十年的诚信》,全文只有1300多字,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说教评述,作者只是陈述故事本身,但意义却很明白,读者从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诚信的力量、做人的根本、人性的纯真,宣传效果不但并未减少,反而更为深切。因为这样一来,读者所获得的体会与领悟,是从言外自己思想生发得来的,带有发现的欢喜、悟得的自信、思考的印证,与作者谆谆提示的情形大相径庭。
(老记说事微信号:laojiss2017)
(作者张建军为人民武警报社总编辑,张锦霖为该报军事工作编辑室编辑,黄桂斌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)